Fish Tracking

Understanding the Predation Rate of Juvenile Yellow Perch

您的位置:首页 > 项目应用 > 媒体报道

回家 | 3000尾中华鲟回归长江

4月12日,在宜昌市胭脂园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江段,三峡集团和宜昌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2015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等对该活动给予了支持。此次活动是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第57次开展中华鲟放流活动,共放流子二代中华鲟3000尾。

应用

2015-04-12 国资小新

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IxNjczNA==&mid=207431721&idx=5&sn

=dc5480f6fcf7932969328c1a025ff5b1&scene=5#rd

4月12日,在宜昌市胭脂园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江段,三峡集团和宜昌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2015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等对该活动给予了支持。此次活动是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第57次开展中华鲟放流活动,共放流子二代中华鲟3000尾。

回家 | 3000尾中华鲟回归长江

回家 | 3000尾中华鲟回归长江

“古老”的鱼----存世“恐龙”

知道吗?中华鲟是古棘鱼类的后代,曾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早在距今一亿四千万年的侏罗纪,中华鲟已然存在,是起源最早的脊椎动物类群之一,大熊猫在地球上生存800多万年的历史长多啦

回家 | 3000尾中华鲟回归长江

“专情”的鱼----只爱长江

中华鲟曾经涉足珠江、淮河、黄河等流域,但最终选择了长江作为产房。因此,它们世世代代溯长江逆流而上到金沙江产卵,洄游路线漫长而艰辛!人工放流的中华鲟入海后洄游,整个旅程超过1600多公里,真是“路漫漫兮”~

回家 | 3000尾中华鲟回归长江

如何保护“国宝鲟”

面对濒临灭绝的中华鲟, 科研人员费尽千辛万苦,与时间赛跑, 努力拯救它。2009年开始,在专家的建议下,我国停止了野生中华鲟科研捕捞。野生中华鲟停捕后,中华鲟物种保护工作并未停滞,三峡集团投入大量技术力量和资金对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研究进行了攻关。2009年,中华鲟研究所首次取得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研究成功,经专家鉴定,总体研究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

 

正是由于成熟的全人工繁殖技术为基础,中华鲟放流质量和规模逐年提升。2014年10月14日,中华鲟研究所子一代中华鲟再次成熟并繁殖成功,标志着中华鲟亲本再成熟这一关键技术有了实质性突破,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空白。在跟踪技术上有所创新:在2014年开展声呐追踪成功基础上,2015年在沿江各监测站首次采用实时传输技术,每个站点可实时传输放流中华鲟的洄游信息。

 

为准确掌握这批中华鲟放流群体在长江中的洄游行为,此次放流鱼种采用了“被动整合雷达(PIT)”标记、Vemco超声波追踪标记、体外悬挂T型外标3种标记方法,帮助科研人员对放流的中华鲟进行识别和监测。

回家 | 3000尾中华鲟回归长江

其中T型标属于体外标记,通过这种标志可实现与自然繁殖群体的区别,标记上打印有唯一编号、放流单位及联系方式,可有效提高放流后误捕误伤信息的反馈率。

回家 | 3000尾中华鲟回归长江

“被动整合雷达(PIT)”标记和声纳标记属于体内标记,其中PIT标记具有唯一编码,无需内部电池,可长期有效;Vemco超声波追踪标记是在中华鲟体内置入声波发射装置,通过主动追踪或者沿江布设接收器的方式接收超声波信号,从而获取鱼类洄游信息。这种标记在放流后不需要回捕标记鱼,当标记鱼游经接收器接收范围(约1.5公里)时,就能被自动记录,从而推测鱼类洄游路线。

回家 | 3000尾中华鲟回归长江

此次放流的大个体中华鲟均置入声呐标记Vemco超声波追踪标记,中华鲟研究所在宜昌、宜都、沙市、监利、洪湖、铜陵、武汉、九江、鄂州、安庆、芜湖、南京、江阴布设了VR2W被动接收器和VR2C实时追踪系统和监测站点。所有监测数据将被完整收集起来,用于中华鲟后续科学研究。

此次放流活动吸引了众多国际国内组织参加,有世界自然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和人与生物圈等国际组织,有三峡集团首次邀请的沿江各城市组织的大学生志愿者、对口支援的三峡大学西藏班学生,加上当地企业、学校、社会群众、志愿者,参与人员更加多元化。

回家 | 3000尾中华鲟回归长江

回家 | 3000尾中华鲟回归长江

回家 | 3000尾中华鲟回归长江

看到鱼贯而出走上回家路的水中国宝,小伙伴们欢呼雀跃,心中暖暖哒,祝福他们开启新的生活!


相关产品

Related Products